從亮化、量化到靚化
對于“不夜城”的流光溢彩在時光中變遷看得最清晰的,上海市景觀燈光監控中心主任助理、黃浦區燈光景觀管理所所長陶震算是其中一位,“上海的城市景觀燈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1989年開始的‘亮化工程’,當時啟動了外灘和 南京路等處的燈光工程;二是1995年至2000年的‘量化工程’,大規模地鋪開,城市廣泛安裝照明和景觀燈系統;三是最近五六年的‘靚化工程’,比較有意識地規劃設計城市的景觀照明,強調審美,也開始考慮路燈的美化和美感。”
夜景反映城市形象氣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但城市“亮起來”的節奏似乎有點過快。有些地方他們收到很多居民投訴,反映附近建筑物夜間照明太強烈,造成光污染,影響休息,“不必要的夜間照明就應該弱化,或干脆熄掉,給城市喘息、休息的時間。”
夜景照明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
行政辦公建筑、學校和醫院等處適宜簡明、樸素的照明,一般不用彩光和動態光———這些建筑夜間不使用,只要在標志、樓名、輪廓等局部區域使用重點光即可,其他部分都可以調暗或關掉;小陸家嘴地區或黃浦江濱江的景觀點,就不一樣了———超高層建筑立面以玻璃幕墻為主,照明應多選內透光,少用外部整體投光照明,以免造成周邊的光污染;而一般的商業建筑照明,多數會更熱鬧,來和商店店招、廣告牌和櫥窗的照明相呼應。
現在的城市夜景照明還有很多需完善之處,最明顯的就是光污染———眩光和溢散光太多,“城市夜晚過于明亮,城里人晚上很少能看到星星了。以前是星光閃爍、月光溫柔,現在只剩燈光了,甚至有些天文觀測臺已觀測不到亮度較低的星星了。”根本上還是因為城市夜景照明缺乏統一標準,操作上不規范。
夜幕“畫師”呼吁制定標準
其實,噪光污染早已引起了人們注意。在美國,一群天文學家、醫生、天文學愛好者和工程師在1988年創建了國際黑暗夜空協會,專門與噪光污染作斗爭,一定程度上提醒世人關注“城市過亮”的不利———每年有幾百萬遷徙的鳥兒因光污染死去,孩子們很難再見銀河,能源因糟糕的照明而浪費,貓頭鷹、蝙蝠等夜行動物的生態環境被破壞,科學家觀測星空難度增大……
燈光設計師就像“畫師”,對夜晚黑色天幕下的城市重新暈染,重塑城市環境,是一種藝術再造的過程。燈光在重塑城市夜間天際線。但是,藝術再造必須在科學的基礎上,城市照明系統需要制定標準。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目前本市綠化市容部門已經制定了城市照明系統相關標準和指導意見,正在等待上級部門的審定和批準。